|
有時候,我常常思考一些社會問題,也不知道對不對,和別人聊的時候,也不對路,今天寫出來探討一下。我認為人際關系是經(jīng)濟制度決定的,而經(jīng)濟制度是由政治制度決定的。任何朝代的更替都離不開百姓的支持和政治主張的宣傳,瑪麗主義以暴力革命、階級斗爭、烏托邦政治理想,依靠工人、農(nóng)民實現(xiàn)了國家體制轉換,就其本質而言與歷朝歷代的變遷并無兩樣。
人類大同理想使當家做主的百姓在經(jīng)濟上、政治上實現(xiàn)了基本的平等,彼此之間沒有了地位不平等,便以同志相稱,階級友愛深厚而溫暖。結合小時候的農(nóng)村狀況來說,過去“老人”了,灣子里的人都會很主動的幫忙,大概是在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灣子有個老人去世了,爺爺去那家?guī)兔Υ蛟钪箫,他用臭泥巴纏稻草加上土磚,砌了個大鍋用的土灶,幫忙煮飯、燒水,忙了好些天,我媽還去幫忙洗碗,那時候的餐具、座椅都是挨家借的。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鄉(xiāng)村還保留著相對淳樸的氛圍,互助友好,細細地研究你會發(fā)現(xiàn),盡管鄰里之間也有吵架、斗爭,但不會有很深的隔閡,過段時間又會“冰釋前嫌”了,猶記得當初天旱防水的時候,村里的火藥味特別濃,你爭我搶的,罵戰(zhàn)、斗毆時有發(fā)生,農(nóng)民之間既有斗爭又有合作,這種相互依賴的“合作”關系是在低水平生產(chǎn)力下決定的。改開以后,大家各使“十八般武藝”,賺到錢的家庭相對沒轉到錢的家庭富了,由于經(jīng)濟條件上的不平等,或者叫差距,人與人心理上的隔閡漸漸地升起來了。如今更有擴大的趨勢。如果縱向比較社會發(fā)展趨勢,總體上是在進步的,是好的,如果橫向比較,總體上是跟不上的,倒退的,80年代末,家家已經(jīng)能有房有車了,雖然是瓦房、自行車,但是相對過去是變好了,相對其他人大家“你有我有全都有”,如今有的人住上高樓了,開上豪車了,不幸福的也有,什么原因呢?說明了物質的改善并不能提升人的幸福度,人們更渴望內(nèi)心的安定,精神的富有,這社會啊,能別變得太快了,行不?這社會啊,能別跑的太快了,行不?
為什么過去沒有這種別扭的心理特點呢?雖然改開政策是在78年,然而政策的實施在農(nóng)村并沒有帶來什么明顯的區(qū)別,無非是能賣點雞蛋、生豬了,大家的經(jīng)濟條件基本在同一起跑線上,九幾年后,有人找關系出去打工了,賺了錢回來,“一年土、二年洋,三年蓋起小樓房”,依然堅持在土里刨挖的人除了羨慕但也并未感到生存的巨大壓力,隨著拜金主義逐步深入人心,金錢越來越成為維持家庭運轉的重要的因素,一眨眼之間似乎什么都要錢了,什么都認錢了,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持續(xù)低廉,種田成本越來越高,成為虧損狀態(tài),以種田為業(yè)的農(nóng)民,不得不離開土地打工,于是鄉(xiāng)村空了,土地荒了。在爺爺?shù)淖返繒,姑父說爺爺是勤勞的一生,平凡的一生,可這質樸的平凡勤勞讓人有一種眼淚奪框的心酸,腦海里浮現(xiàn)出他老人家背著“煙子”撿牛屎、狗屎的情景……
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這個窮確切地講是窮困,不是特指經(jīng)濟方面的。今天的人們更關注、憂慮自身的處境,哪有閑情關注他人呢?不是不想關注,而是無暇關注,無條件關注,實在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啊。人們更多地關注物質上的改善,加上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留給百姓的“蛋糕”越來越少,底? ?層百姓為了生存互相爭得面紅耳赤,哪還有友愛?不背后放槍算是好的了,這一點在公司、工廠的部門間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人人都渴望和諧友善、互助互樂的關系,從哪里來?經(jīng)濟制度已經(jīng)決定了,人與人之間已經(jīng)演變成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多么悲哀!我仿佛看到《我的叔叔玉蓮》祈求的眼神,我仿佛感受到《變形記》中高爾變成甲殼蟲的無助和凄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