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视频_亚洲三级在线观看_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_亚洲国产中文熟女av 精品女神AV网站在线观看_久久人妻免费专区_超碰97久久尤物_中文字幕一级片免费观看

隨州網(wǎng)

標題: 抗戰(zhàn)老兵遺孀在尚市店的生活現(xiàn)狀 [打印本頁]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2 01:07
標題: 抗戰(zhàn)老兵遺孀在尚市店的生活現(xiàn)狀
本帖最后由 老吳- 于 2015-6-1 10:37 編輯

       吳老先生,男,1919年出生。1986年逝世。生前在原隨州市尚市鎮(zhèn)尚市中學(xué)工作。

       1939年當國家處于危難之時,吳老先生參加了正規(guī)抗日部隊——國民黨軍隊第四十五軍當看護兵。1942年初,任國軍第四十五軍特務(wù)營中尉司藥(部隊駐湖北隨西雙河、茅茨畈一帶)。1945年日本投降,四十五軍奉命開往鄭州一帶受降,接受日本軍隊武器和物資。隨后部隊遷往河北長垣縣,吳老先生由四十五軍調(diào)升為國軍第四十七軍師部衛(wèi)生隊任一等佐軍醫(yī)(上尉軍銜)。1946年在四川酆都縣整編任四十七軍通信兵營一等佐軍醫(yī)。1949年在四川省廣漢縣起義解放軍第十六兵團任原職。1950年轉(zhuǎn)業(yè)在原隨縣人民政府衛(wèi)生院任醫(yī)生。1952年調(diào)原隨縣一中任校醫(yī)。1955年由一中調(diào)往厲山二中任校醫(yī)。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78年改正。

       吳老先生當年轉(zhuǎn)業(yè)的時候發(fā)給有復(fù)員證和起義軍官證明書以及物資并安排工作。家人也享受到了應(yīng)有的照顧待遇。但是,在1957年整風(fēng)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右派。起義等各類證書亦被時任單位負責人收走。且被下放到當時的隨縣尚市鎮(zhèn)星剛大隊(現(xiàn)尚市店居委會)農(nóng)村。1979年吳老先生的錯案得到了改正,60歲的那年復(fù)職。1985年補發(fā)給了《起義人員證明書》。

       吳老先生遺孀今年已經(jīng)80多歲,現(xiàn)仍然在隨縣尚市鎮(zhèn)尚市店居委會老街舊居生活。因年老體弱無勞動能力,沒有穩(wěn)定的經(jīng)濟來源,多年來生活開支僅靠微薄的低保收入維持。子女均下崗失業(yè)。破舊的房屋常年每逢下雨到處接漏、墻壁開裂成危房。

(, 下載次數(shù): 183)

(, 下載次數(shù): 180)

(, 下載次數(shù): 188)

(, 下載次數(shù): 187)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2 06:39
昨天的大雨,老人家又是一夜無眠:“房屋到處接漏”。
作者: 攜手幸運    時間: 2015-6-2 06:57
遺孀的子女呢????
作者: 輻射    時間: 2015-6-2 07:17
攜手幸運 發(fā)表于 2015-6-2 06:57
遺孀的子女呢????

同問,不過政府確實要關(guān)注下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2 07:56
輻射 發(fā)表于 2015-6-1 11:17
同問,不過政府確實要關(guān)注下

他們的子女:下崗、失業(yè)。自己都在艱難討生活。
作者: 清水百合    時間: 2015-6-2 10:50
他們的功勞不該被淡忘。
作者: 來啊打我啊    時間: 2015-6-2 13:48
危房應(yīng)該被優(yōu)先改造
作者: 一笑誤浮塵    時間: 2015-6-2 19:55
操蛋的振幅,當年委員長太仁慈,沒滅了那幫流寇,養(yǎng)虎為患啊。
作者: 風(fēng)霜雨雪    時間: 2015-6-3 01:04
哪一家的?
作者: 會奔跑的魚兒    時間: 2015-6-3 01:39
忘記ZF官員我怎么也不會忘記前輩英雄,。
作者: 會奔跑的魚兒    時間: 2015-6-3 01:40
向我們的無名英雄致敬!。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3 10:06
(, 下載次數(shù): 160)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4 05:43
(, 下載次數(shù): 41)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5 23:40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6 16:12
歷史記載:1949年川陜綏署副主任董宋珩、副司令兼第十六兵團司令曾甦元等率部在四川廣漢一帶起義。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7 17:42
本帖最后由 老吳- 于 2015-6-6 21:45 編輯

       據(jù)《中國革命起義全錄》一書,對第16兵團起義記載甚詳:
       該兵團在淮海戰(zhàn)役中被殲,對該兵團川鄂邊區(qū)綏署副主任董宋珩與副司令曾甦元震動很大,常與一些老朋友談?wù)摃r勢和前途,有些朋友勸他們應(yīng)盡早返回部隊策動16兵團起義。
       1949年11月21日,劉伯承、鄧小平向西南國民黨軍政人員發(fā)出了“四項忠告”,震動了國民黨軍一些將領(lǐng)。這時仍在成都的董宋珩、曾甦元再也不能坐視時局的變化,決定盡快返回部隊,做好將領(lǐng)的工作,適時率部起義。董宋珩還請中共地下黨組織派人一道去部隊協(xié)同工作。中共川西黨組織派出了中共黨員楊叔明隨同前往,爭取16兵團早日起義。
       12月12日,董、曾隨到成都辦事的孫震一同趕到綿陽。董宋珩與孫震不僅是老同事,還是同鄉(xiāng)、同學(xué),只因各自都為擴充自己的勢力,他們之間也有不少矛盾。但在時局緊張,人才缺少之時,孫對董、曾回部隨軍行動仍表示歡迎。并由董繼續(xù)任綏署副主任,曾蘇元繼續(xù)任兵團副司令。二人為能順利返部有機會策動部隊起義而感到高興。
       12月13日早晨,董宋珩同中共地下人員楊叔明等一起分析了孫震的情況,認為必須抓緊時機做孫震的工作。經(jīng)過與孫談話,孫沉思不語,不表示態(tài)度。早在12月9日,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在彭縣已經(jīng)宣布起義。
       12月14日,劉、鄧、潘派人送信,邀請楊森和孫震去彭縣開會議事,孫、楊都推辭不去,要董宋珩代為赴會。董與劉、鄧都是保定軍校的同學(xué),素知他們逆蔣親共,如有機會去彭縣聽聽他們的意見,對策動16兵團起義定有幫助。劉、鄧、潘等都會見了董宋珩,向董介紹了彭縣起義的情況,指出:“現(xiàn)在局勢已很明朗,只有脫離蔣介石,舉旗起義,投向人民才是光明大道。我們已正式通電起義了。事不宜遲,越快越好!倍午袢ヅ砜h后,第16兵團各部陸續(xù)向綿竹,廣漢、金堂集結(jié)。曾甦元、楊叔明也相繼返回廣漢。董也于16日乘車返回廣漢,得知次日孫震楊森將去成都。
       12月17日,董宋珩、曾甦元、楊叔明在一起分析孫震與楊森這次去成都的動向。蔣介石對胡宗南必有保全實力、撤退西昌的密令,并讓地方雜牌部隊掩護胡宗南嫡系部隊向西撤逃。另外孫震、楊森公開宣布綏署及兵團要務(wù),由孫元良全權(quán)代職,可能要逃跑。董宋珩還向?qū)O、楊詳述了去彭縣的情況。是日下午,董宋衍把彭縣起義通電遞給孫震后接著說:“劉文輝、鄧錫侯均望我部與其統(tǒng)一行動,脫離蔣介石,以保全全軍安全,以使百姓兔遭禍害!睏钌谝慌砸话褤屵^起義通電,憤憤扔在地下,孫震支吾兩句,未置可否。
       12月18日,孫、楊去成都,即伺機逃往臺灣去。這時中共地下工作人員楊叔明同董宋珩等分析了形勢,認為人民解放軍已分路向川西挺進,對成都形成包圍;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紛紛坐飛機逃往臺灣和香港,部隊失去指揮已潰不成軍;第16兵團各部已陸續(xù)到達廣漢附近,孫震棄職逃走,將兵權(quán)交給孫元良,而部隊官兵對孫元良又不信任,當前正是積極策動部隊起義的大好時機。因此,確定工作重點應(yīng)立即轉(zhuǎn)向兩軍各師長與團長,向他們宣傳共產(chǎn)黨的起義政策。于是,董宋珩和曾甦元向第41軍、47軍各軍、師長們指出,擺在我們面前的有三條路可以選擇,第一條路是“戰(zhàn)”,死守成都,這樣地方百姓和官兵必受傷亡之苦。第二條路是“走”,跟著胡宗南敗退西康,而后經(jīng)云南逃往國外,路途遙遠,會把部隊拖垮。第三條路是“和”走和平起義的道路,可使地方百姓和廣大官兵少受磨難,這是最好的一條路。董接著指出,我們多年來倍受蔣介石嫡系的排擠、打擊,現(xiàn)在胡宗南仍妄圖以我們作替罪羊,為其賣命當炮灰,依我之見,我們聯(lián)合起來,早日投向人民解放軍!經(jīng)過幾天的宣傳教導(dǎo)工作,各師長們都擁護起義,取得了一致意見,請董、曾主持起義,至此,第16兵團起義已成定局。
       12月18日,第16兵團接到胡宗南“開赴成都接任城防”的電令,孫元良召集第41軍團以上官佐傳達,大家反對而不去成都。
       12月19日,胡宗南又急電第16兵團“在德陽、廣漢一線,沿川陜公路重疊配備,以阻止解放軍向成都迫近,并掩護裴昌會第7兵團在成都集結(jié)!睂O元良召開會議設(shè)宴招待各軍、師長傳達命令,卻沒有幾個人來參加,拒不接受胡宗南的命令。出席會者把事先董、曾商議好的計劃說出來:“為避免與解放軍作戰(zhàn),離開川陜大路,把部隊擺在什邡、綿竹一帶,視機觀變!睂O元良無可奈何,只好命令兵團各部向綿竹、德陽一帶集結(jié)。
       12月19日,董宋珩、曾甦元、楊叔明了解到孫元良召開會議情況后,決定加緊工作,統(tǒng)一行動,成立“起義指揮所”,由董宋珩、曾甦元、楊叔明、董用威、杜庸(剛由成都到廣漢)組成,并通知各部隨“起義指揮所”離開廣漢,向什邡、綿竹轉(zhuǎn)移。孫元良得知各部隊離開廣漢向什邡移動,心知有異。
       12月20日清晨孫元良派警衛(wèi)部隊包圍了董、曾住所,可是董、曾等已于3小時前離開廣漢,到什邡去了。孫元良立即又帶警衛(wèi)團到什邡解決問題,但各部得知后,又分別轉(zhuǎn)移到北關(guān)、羅漢寺、馬腳井一帶,避孫元良不見,同時與鄧錫侯聯(lián)系,準備起義。孫元良見大勢已去,在23日凌晨帶領(lǐng)警備部隊離開什邡。
       12月21日,董宋珩等到什邡后,立即召集各部隊師、團長開會,董宋珩說明了準備起義的情況,公開介紹了地下黨員楊叔明的身份,請楊講了當前形勢,指出國民黨首領(lǐng)己逃奔臺灣,孫元良已陷于孤立,請大家認清形勢、棄暗投明,走起義的光明大道。與會師、團長們一致表示贊同。深夜,董宋珩決定立即通電宣告起義。在通電上簽字者有董宋珩、曾蘇元,第41軍軍長張宣武,122師師長熊順義,124師師長蔡鉦,301師師長張則蓀,第47軍軍長嚴翊,123師師長裴元俊,127師師長袁國馴,302師師長張子完,235師師長潘清洲,綏署獨立縱隊司令劉景素等。第79軍軍長龔傳文及其宮佐也簽了名,送到彭縣拍發(fā)。
       12月26日,董宋衍在什邡城關(guān)召集了第16兵團所有部隊的軍官大會,正式宣讀了向北京毛主席、朱總司令,向重慶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治委員等寫的《起義通電》,宣布所部6萬余名官兵起義。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7 17:53
本帖最后由 老吳- 于 2015-6-6 21:57 編輯

       第16兵團起義通電全文:
北京毛主席、朱總司令,重慶劉司令、鄧政治委員,劉先生自干、鄧先生晉康、潘先生仲三鈞鑒:
      珩及甦元等現(xiàn)率領(lǐng)川鄂綏靖公署所部在安;綿、江、什等地即時起義,脫離國民黨反動集團,停止反革命戰(zhàn)爭,參加人民解放工作,擁護人民政府。并遵照人民解放軍的《約法八章》及劉司令員在北京所宣布之五項規(guī)定,維護公私財產(chǎn),保障人民安全。今后在人民政府領(lǐng)導(dǎo)之下致力于解放大業(yè)。
       謹此奉聞。
       川鄂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16兵團副司令曾甦元、41軍軍長張宣武、122師師長熊順義、124師師長蔡任、301師師長張則養(yǎng)、47軍軍長嚴詡、125師師長裴元俊、127師師長袁國馴、302師師長張子完、235師師長潘清洲、綏署獨立縱隊司令劉景素,亥馬。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7 18:08
       《軍委關(guān)于同意對董宋珩羅廣文兩部實行混編的電報(一九五○年七月十五日)》
粟唐周張并告陳饒:
       午寒電悉。既然董羅亦有思想準備,我們同意你們的混編辦法,但請你們注意混編時的政治說服工作,使董羅及其干部感到滿意,以便爭取他們進步和安心工作。
       軍委
       七月十五日
       根據(jù)毛澤東手稿刊印。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
       注釋:
       董宋珩、羅廣文,原國民黨政府軍將領(lǐng)。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董宋珩、羅廣文先后率部在成都地區(qū)起義,起義后部隊開到華東地區(qū)進行改編。
       粟,指粟裕,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華東軍區(qū)副司令員。
       唐,指唐亮,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qū)政治部主任。
       周,指周駿鳴,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副參謀長、華東軍區(qū)副參謀長。
       張,指張震,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參謀長、華東軍區(qū)參謀長。
       陳,指陳毅,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司令員、華東軍區(qū)司令員。
       饒,指饒漱石,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政治委員、華東軍區(qū)政治委員。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7 23:56
(, 下載次數(shù): 58)
起義將領(lǐng)董宋珩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8 16:46
本帖最后由 老吳- 于 2015-6-7 21:25 編輯

國民黨第十六兵團起義

陳學(xué)林

       國民黨第十六兵團的前身系國民黨第二十二集團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組建于抗日戰(zhàn)爭的初期,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蔣介石應(yīng)川軍將領(lǐng)的請纓,任命劉湘為第二路預(yù)備軍總司令,命令他統(tǒng)率川軍分道出川抗日。劉湘決定將出川部隊分為兩個縱隊:第一縱隊包括鄧錫侯的第45軍、孫震的第41軍、李家鈺的第47軍,司令鄧錫侯,副司令孫震,從川北經(jīng)寶雞赴許昌;第二縱隊由劉湘直屬的第21軍(軍長唐式遵)、第23軍(軍長潘文華)組成,司令唐式遵,副司令潘文華,由川東水路經(jīng)漢口赴許昌。1937年10月21日,蔣介石撤消了第二路預(yù)備軍及各縱隊,改任劉湘為第七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原第一縱隊改為第二十二集團軍,鄧熙侯、孫震分別為正副總司令,第二縱隊改為第二十三集團軍,劉湘兼任總司令。

       第二十二集團軍初轄鄧錫侯的第45軍、孫震的第41軍、李家鈺的第47軍。集團軍:上將總司令鄧錫侯、上將副總司令孫震、中將參謀長朱瑛、第41軍上將軍長孫震(兼)、中將副軍長董宋珩、第45軍上將軍長鄧錫侯(兼)、中將副軍長馬毓智、第47軍軍長李家鈺、副軍長羅澤洲。

       旋即,第二十二集團軍開赴山西戰(zhàn)場,轉(zhuǎn)戰(zhàn)晉南。不久,集團軍之41軍孫震部;45軍陳鼎勛部;于1937年12月上旬調(diào)往李宗仁第五戰(zhàn)區(qū),參加了臺兒莊戰(zhàn)役。李家鈺的第47軍則劃歸閻錫山與衛(wèi)立煌的第二戰(zhàn)區(qū),仍然在山西抗敵。此時,第二十二集團軍實際只轄有41軍與45軍。1938年2月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奉調(diào)回川任川康綏靖公署主任,所遺總司令職務(wù)即由副總司令孫震代理,孫于5月始奉蔣介石命令正式升任總司令。同時41軍副軍長董宋珩調(diào)升副總司令。1939年孫震任命侄兒孫元良任第二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

       1939年夏,李家鈺晉升為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同年冬晉升為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轄47軍及陜西高桂滋的第十七軍。1941年,三十六集團軍奉命東移至河南省新安縣擔任黃河的守衛(wèi)任務(wù),當時守備洛陽的第十四軍也劃歸三十六集團軍序列,同時指揮河北民軍駐澠池的部隊。1944年李家鈺將軍在豫中戰(zhàn)役犧牲,12月第47軍奉命由第一戰(zhàn)區(qū)調(diào)回第二十二集團軍的戰(zhàn)斗序列。第二十二集團軍又恢復(fù)為抗日戰(zhàn)爭初期的建制,轄第45軍、第41軍、第47軍。

       一九四五年六月,即抗戰(zhàn)即將勝利時,國民政府軍委會對各部隊進行整編。二十二集團軍方面按照規(guī)定,需將所屬的三個軍(共八個師)縮編為兩個軍(共六個師)。結(jié)果決定將41軍123師裁去,45軍改用47軍番號,仍由陳鼎勛任軍長,軍的直屬部隊裁編一部分,暫一師與一二五師不動,一二七師與47軍的一七八師合編,由李家英任師長。47軍軍長李宗舫調(diào)升副總司令,軍直屬部與原來45軍的直屬部隊合編,所屬一O四師調(diào)歸41軍建制,并將一二三師編余的一個團并入。這樣整編的結(jié)果,原來李家鈺的軍隊第一O四師、第一七八師被肢解,重新組建。(據(jù)胡臨聰《第22集團軍出川抗戰(zhàn)八年經(jīng)過概述 》)

       解放戰(zhàn)爭期間,第22集團軍整編為第十六兵團,下轄第41與第47軍共五個旅。一九四六年六月,全面內(nèi)戰(zhàn)爆發(fā)。是年11月,孫震率領(lǐng)第十六兵團參加了滑縣戰(zhàn)役。結(jié)果,被劉伯承與鄧小平率領(lǐng)的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狠狠地揍了一頓,經(jīng)過四天五夜,孫震的五個旅之第104旅、第125旅大部被殲。此后,孫震為避免軍隊被蔣吃掉,于是推薦侄子孫元良接替自己。蔣介石考慮到孫元良畢競出身黃埔嫡系,與川軍原無大的瓜葛,于是順水推舟,諭準此事。于是,孫元良一躍而就成為兵團司令。1948年,第十六兵團被蔣介石調(diào)往淮海戰(zhàn)役前線。不想,一夜之間,整個兵團灰飛煙滅,兵團參謀長張益熙被擊斃,軍長胡臨聰、汪匣鋒,副軍長陳遠湘、李家英、師長張光漢、陳玲等被俘。孫元良只身化裝僥幸脫逃,一時,獲“飛將軍”美名。除了第16兵團副參謀長熊順義收容了近萬人,臨時編為一個師并入邱兵團。是役,第16兵團2個軍約3萬余人被解放軍殲滅。

       部隊打垮后,時任川鄂邊區(qū)綏署主任的孫震派人四處聯(lián)系,在南京、武漢、宜昌等地設(shè)點收容逃散的官兵,重整殘部。到1949年夏,才又收攏殘部組成第16兵團,孫震的川鄂邊區(qū)綏署設(shè)于萬縣,孫元良仍任兵團司令,董宋珩為川鄂邊區(qū)綏署副主任與曾甦元任副司令,但因都對綏署主任孫震和兵團司令孫元良不滿,故一直未到職視事,長期居住成都賦閑。蔣介石為了實施“保衛(wèi)大西南”計劃,加強了在川北防守,命令孫元良第16兵團之第41軍三個師部署于官渡口、巫山、奉節(jié)地區(qū),第47軍三個師部署于鎮(zhèn)坪以西地區(qū),阻止解放軍入北川。在解放軍南北夾擊之下,國民黨北川防線土崩瓦解,1949年12月初,孫元良第16兵團即速西撤至廣安、岳池、南充、三臺地區(qū),旋即又匆忙逃至綿陽、廣漢地區(qū)集結(jié)。

       蔣介石為了保住川西隅,擬與解放軍進行一次“川西會戰(zhàn)”。為此,命令以孫元良率領(lǐng)第16兵團(轄第79軍之第194師、第20軍之第79、134師,以及第235師),除以一部向遂寧、樂至方向攻擊,牽制解放軍,并掩護該兵團左側(cè)背安全外,主力即依現(xiàn)態(tài)勢,兼程向沱江以西簡陽、資陽之線前進,準備參加主戰(zhàn)場方面之作戰(zhàn)。值此全軍6萬余將士生死存亡關(guān)頭,1949年12月21日,國民黨川鄂邊區(qū)綏靖公署副主任代兵團司令董宋珩、第16兵團副司令曾甦元等將領(lǐng)率部在四川省什邡舉行起義。12月26日,董宋珩與曾甦元在什邡城關(guān)召集了第16兵團所有部隊的軍官大會,宣布所部6萬余名官兵正式起義。

       據(jù)《中國革命起義全錄》一書,對第16兵團起義記載甚詳:

       該兵團在淮海戰(zhàn)役中被殲,對該兵團川鄂邊區(qū)綏署副主任董宋珩與副司令曾甦元震動很大,常與一些老朋友談?wù)摃r勢和前途,有些朋友勸他們應(yīng)盡早返回部隊策動16兵團起義。

       1949年11月21日,劉伯承、鄧小平向西南國民黨軍政人員發(fā)出了“四項忠告”,震動了國民黨軍一些將領(lǐng)。這時仍在成都的董宋珩、曾甦元再也不能坐視時局的變化,決定盡快返回部隊,做好將領(lǐng)的工作,適時率部起義。董宋珩還請中共地下黨組織派人一道去部隊協(xié)同工作。中共川西黨組織派出了中共黨員楊叔明隨同前往,爭取16兵團早日起義。

       12月12日,董、曾隨到成都辦事的孫震一同趕到綿陽。董宋珩與孫震不僅是老同事,還是同鄉(xiāng)、同學(xué),只因各自都為擴充自己的勢力,他們之間也有不少矛盾。但在時局緊張,人才缺少之時,孫對董、曾回部隨軍行動仍表示歡迎。并由董繼續(xù)任綏署副主任,曾蘇元繼續(xù)任兵團副司令。二人為能順利返部有機會策動部隊起義而感到高興。

       12月13日早晨,董宋珩同中共地下人員楊叔明等一起分析了孫震的情況,認為必須抓緊時機做孫震的工作。經(jīng)過與孫談話,孫沉思不語,不表示態(tài)度。早在12月9日,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在彭縣已經(jīng)宣布起義。

       12月14日,劉、鄧、潘派人送信,邀請楊森和孫震去彭縣開會議事,孫、楊都推辭不去,要董宋珩代為赴會。董與劉、鄧都是保定軍校的同學(xué),素知他們逆蔣親共,如有機會去彭縣聽聽他們的意見,對策動16兵團起義定有幫助。劉、鄧、潘等都會見了董宋珩,向董介紹了彭縣起義的情況,指出:“現(xiàn)在局勢已很明朗,只有脫離蔣介石,舉旗起義,投向人民才是光明大道。我們已正式通電起義了。事不宜遲,越快越好!倍午袢ヅ砜h后,第16兵團各部陸續(xù)向綿竹,廣漢、金堂集結(jié)。曾甦元、楊叔明也相繼返回廣漢。董也于16日乘車返回廣漢,得知次日孫震楊森將去成都。

       12月17日,董宋珩、曾甦元、楊叔明在一起分析孫震與楊森這次去成都的動向。蔣介石對胡宗南必有保全實力、撤退西昌的密令,并讓地方雜牌部隊掩護胡宗南嫡系部隊向西撤逃。另外孫震、楊森公開宣布綏署及兵團要務(wù),由孫元良全權(quán)代職,可能要逃跑。董宋珩還向?qū)O、楊詳述了去彭縣的情況。是日下午,董宋衍把彭縣起義通電遞給孫震后接著說:“劉文輝、鄧錫侯均望我部與其統(tǒng)一行動,脫離蔣介石,以保全全軍安全,以使百姓兔遭禍害!睏钌谝慌砸话褤屵^起義通電,憤憤扔在地下,孫震支吾兩句,未置可否。

       12月18日,孫、楊去成都,即伺機逃往臺灣去。這時中共地下工作人員楊叔明同董宋珩等分析了形勢,認為人民解放軍已分路向川西挺進,對成都形成包圍;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紛紛坐飛機逃往臺灣和香港,部隊失去指揮已潰不成軍;第16兵團各部已陸續(xù)到達廣漢附近,孫震棄職逃走,將兵權(quán)交給孫元良,而部隊官兵對孫元良又不信任,當前正是積極策動部隊起義的大好時機。因此,確定工作重點應(yīng)立即轉(zhuǎn)向兩軍各師長與團長,向他們宣傳共產(chǎn)黨的起義政策。于是,董宋珩和曾甦元向第41軍、47軍各軍、師長們指出,擺在我們面前的有三條路可以選擇,第一條路是“戰(zhàn)”,死守成都,這樣地方百姓和官兵必受傷亡之苦。第二條路是“走”,跟著胡宗南敗退西康,而后經(jīng)云南逃往國外,路途遙遠,會把部隊拖垮。第三條路是“和”走和平起義的道路,可使地方百姓和廣大官兵少受磨難,這是最好的一條路。董接著指出,我們多年來倍受蔣介石嫡系的排擠、打擊,現(xiàn)在胡宗南仍妄圖以我們作替罪羊,為其賣命當炮灰,依我之見,我們聯(lián)合起來,早日投向人民解放軍!經(jīng)過幾天的宣傳教導(dǎo)工作,各師長們都擁護起義,取得了一致意見,請董、曾主持起義,至此,第16兵團起義已成定局。

       12月18日,第16兵團接到胡宗南“開赴成都接任城防”的電令,孫元良召集第41軍團以上官佐傳達,大家反對而不去成都。

       12月19日,胡宗南又急電第16兵團“在德陽、廣漢一線,沿川陜公路重疊配備,以阻止解放軍向成都迫近,并掩護裴昌會第7兵團在成都集結(jié)。”孫元良召開會議設(shè)宴招待各軍、師長傳達命令,卻沒有幾個人來參加,拒不接受胡宗南的命令。出席會者把事先董、曾商議好的計劃說出來:“為避免與解放軍作戰(zhàn),離開川陜大路,把部隊擺在什邡、綿竹一帶,視機觀變。”孫元良無可奈何,只好命令兵團各部向綿竹、德陽一帶集結(jié)。

       12月19日,董宋珩、曾甦元、楊叔明了解到孫元良召開會議情況后,決定加緊工作,統(tǒng)一行動,成立“起義指揮所”,由董宋珩、曾甦元、楊叔明、董用威、杜庸(剛由成都到廣漢)組成,并通知各部隨“起義指揮所”離開廣漢,向什邡、綿竹轉(zhuǎn)移。孫元良得知各部隊離開廣漢向什邡移動,心知有異。

       12月20日清晨孫元良派警衛(wèi)部隊包圍了董、曾住所,可是董、曾等已于3小時前離開廣漢,到什邡去了。孫元良立即又帶警衛(wèi)團到什邡解決問題,但各部得知后,又分別轉(zhuǎn)移到北關(guān)、羅漢寺、馬腳井一帶,避孫元良不見,同時與鄧錫侯聯(lián)系,準備起義。孫元良見大勢已去,在23日凌晨帶領(lǐng)警備部隊離開什邡。

       12月21日,董宋珩等到什邡后,立即召集各部隊師、團長開會,董宋珩說明了準備起義的情況,公開介紹了地下黨員楊叔明的身份,請楊講了當前形勢,指出國民黨首領(lǐng)己逃奔臺灣,孫元良已陷于孤立,請大家認清形勢、棄暗投明,走起義的光明大道。與會師、團長們一致表示贊同。深夜,董宋珩決定立即通電宣告起義。在通電上簽字者有董宋珩、曾蘇元,第41軍軍長張宣武,122師師長熊順義,124師師長蔡鉦,301師師長張則蓀,第47軍軍長嚴翊,123師師長裴元俊,127師師長袁國馴,302師師長張子完,235師師長潘清洲,綏署獨立縱隊司令劉景素等。第79軍軍長龔傳文及其宮佐也簽了名,送到彭縣拍發(fā)。

       12月26日,董宋衍在什邡城關(guān)召集了第16兵團所有部隊的軍官大會,正式宣讀了向北京毛主席、朱總司令,向重慶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治委員等寫的《起義通電》,宣布所部6萬余名官兵起義。

       第16兵團起義通電全文:

北京毛主席、朱總司令,重慶劉司令、鄧政治委員,劉先生自干、鄧先生晉康、潘先生仲三鈞鑒:

       珩及甦元等現(xiàn)率領(lǐng)川鄂綏靖公署所部在安;綿、江、什等地即時起義,脫離國民黨反動集團,停止反革命戰(zhàn)爭,參加人民解放工作,擁護人民政府。并遵照人民解放軍的《約法八章》及劉司令員在北京所宣布之五項規(guī)定,維護公私財產(chǎn),保障人民安全。今后在人民政府領(lǐng)導(dǎo)之下致力于解放大業(yè)。

       謹此奉聞。

       川鄂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16兵團副司令曾甦元、41軍軍長張宣武、122師師長熊順義、124師師長蔡任、301師師長張則養(yǎng)、47軍軍長嚴詡、125師師長裴元俊、127師師長袁國馴、302師師長張子完、235師師長潘清洲、綏署獨立縱隊司令劉景素,亥馬。

       據(jù)《三年解放戰(zhàn)爭國民黨軍隊起義將領(lǐng)全名錄 》一文記載,1949年12月21 日第16兵團什邡起義將領(lǐng)計有:

       董宋珩 四川仁壽 川鄂綏署副主任兼第16兵團司令官中將

       曾甦元 四川廣漢 第16兵團副司令官 中將

       杜 庸 四川仁壽 第16兵團參謀長 中將

       周競棠 四川金堂 第16兵團副參謀長 少將

       楊 熙 四川內(nèi)江 第16兵團軍官總隊總隊長 少將

       劉景素 四川江油 第16兵團獨立縱隊司令 少將

       張宣武 河南泌縣 第41軍軍長 中將

       蔡 鉦 第41軍副軍長 少將

       王大中 四川永川 第41軍參謀長 少將

       熊順義 四川威遠 第122師師長 少將

       黃伯亮 四川內(nèi)江 第122師副師長 少將

       羅 杰 甘肅天水 第122師參謀長 上校

       高光哲 四川潼南 第124師師長 少將

       李卓夫 四川 第124師副師長 少將

       李良策 四川金堂 第124師參謀長 上校

       張則蓀 四川成都 第301師師長 少將

       何海峰 第301師副師長 少將

       沈人寧 第301師參謀長 上校

       嚴 翊 四川華陽 第47軍代理軍長 少將

       劉伯余 第47軍參謀長 少將

       蕭應(yīng)楚 湖南 第47軍副參謀長 少將

       裴元俊 四川成都 第125師師長 少將

       傅英道 四川成都 第125師副師長 少將

       吳章燕 山東 第125師參謀長 少將

       袁國馴 四川安岳 第127師師長 少將

       胡錫珍 四川內(nèi)江 第127師副師長 少將  

       楊炬之 四川 第127師參謀長 少將

       張子完 四川巴中 第302師師長 少將

       任采臣 第302師副師長 少將

       何少桓 四川成都 第302師副師長 少將

       龔傳文 云南鳳慶 第79軍軍長 中將

       胡 翼 第79軍副軍長 少將

       胡祥麟 湖南 第79軍參謀長 少將

       趙鶴庭 湖南 第194師師長 少將

       柴祥云 第194師副師長 少將。

       早在16兵團起義前,孫震于12月18日飛離成都逃至臺灣。16兵團通電起義后的24日孫元良率警衛(wèi)團于成都乘飛機,黯然神傷地逃往臺灣。失掉了軍隊的孫震叔侄,在臺灣倍受蔣介石歧視與冷遇。蔣介石夢想中的“川西決戰(zhàn)”,隨著四川各地軍隊的起義,宣告流產(chǎn)!蔣介石企圖在西南大陸持久頑抗、保持一個反革命基地的迷夢,遂告破產(chǎn)!

       據(jù)《沙汀評傳》記載:1950年1月中旬,在成都,賀老總舉辦了一個招待起義將領(lǐng)的宴會。

       賀龍司令員親切地接見了董長安等起義將領(lǐng)。起義后的第16兵團積極配合解放軍,在維護地方治安平定土匪叛亂中,曾經(jīng)虜獲國民黨的“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為了加強對起義部隊的政治工作,1950年2月6日,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副參謀長李夫克率代表團,派羅洪標(福建省長汀縣紅屋區(qū)人)到第16兵團41軍任軍事代表,派陳剛與賀龍?zhí)玫苜R文玳(湖南桑植人)到第16兵團47軍任軍事代表。4月22日,第十六兵團開往華東,5月到達常熟,歸解放軍第九兵團指揮。遵照中央軍委命令,第16兵團進行整訓(xùn)。10月,進行了整編。士兵和少數(shù)初級軍官編入解放軍第9兵團,曾甦元任解放軍第9兵團副參謀長,不久即參加抗美援朝。董宋珩出任南京市政協(xié)委員。大部分軍官編入華東軍政大學(xué)第七總隊、將官編入華東教導(dǎo)總隊第二團,約一年后集體轉(zhuǎn)業(yè)到蘇北建設(shè)農(nóng)場。1954年冬,董宋珩被選為全國政協(xié)第二屆特邀代表赴京開會,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朱德總司令的熱情接待,并發(fā)表對臺講話。

       曾甦元(1896—1960年)名憲悅,字起戎,今廣漢新華鎮(zhèn)人。生于1896年11月10日。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五期、陸軍大學(xué)特別班第七期畢業(yè),川軍起義將領(lǐng)。早年在川軍田頌堯部任職。1913年加入國民黨軍隊,歷任連長、團長、旅長、副師長、副軍長、軍長、兵團副司令等職。曾在兼任綿竹知事時,倡導(dǎo)建公園、擴街道、修馬路。大旱之年預(yù)征糧稅、擴充軍備。鎮(zhèn)壓過1928年“七四”農(nóng)民起義。1930年任第29軍川陜邊區(qū)剿匪第2縱隊司令,1931年任第29軍獨立2旅旅長,旋任第29軍1師3旅旅長。1933年奉命到通江、南江、巴中地區(qū)與紅軍作戰(zhàn),在黃土埡被紅軍打得全軍覆沒。1934年參加圍剿革命根據(jù)地,1935年任第41軍124師372旅旅長,抗戰(zhàn)爆發(fā)后參加娘子關(guān)抗戰(zhàn),1938年3月參加臺兒莊戰(zhàn)役,5月任第41軍124師師長,1939年參加隨棗會戰(zhàn),1940年參加棗宜會戰(zhàn),1941年參加豫南會戰(zhàn)。1940年在湖北鐘祥縣購置田地千余畝安置老弱殘兵。1941年在廣漢創(chuàng)辦力生中學(xué)和曾后小學(xué)。1942年5月任第41軍副軍長,1943年4月任第41軍軍長,參加鄂西會戰(zhàn)、常德會戰(zhàn),1946年任國防部中將部員,1948年任第16兵團副司令官,1949年12月21日,在共產(chǎn)黨人策動下,率部在什邡起義。(http://baike.baidu.com/view/1331224.htm  )

       1950年入華東軍政大學(xué)學(xué)習(xí),旋調(diào)華東軍區(qū)干部管理部。以后歷任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政協(xié)江蘇省委員會駐會委員、江蘇省林業(yè)廳廳長、民革江蘇省籌委會常委、江蘇省農(nóng)林廳副廳長及民革江蘇省委常委等職。其間,1957年曾列席最高國務(wù)會。1960年8月因癌癥逝于北京。

       董宋珩(1891—1954年),字長安,四川仁壽縣人,曾任川軍團長,國民革命軍旅長、師長,第二十二集團軍副司令,第五綏靖公署(河南)副主任,川鄂綏靖公署副主任,十六兵團副司令。為國民黨起義將領(lǐng)人民政協(xié)全國第二屆特邀代表?箲(zhàn)前曾率部駐防江油十三年。他出生于蒲江縣壽安鎮(zhèn)一個糕點店的雇工家里,兩歲時喪父,隨改嫁的母親遷居仁壽縣周龍場(今中農(nóng)鄉(xiāng)),后又遷文官場,改名董擔。因家貧而讀書發(fā)奮,在族人及親友的資助下,讀完了高小后相繼考入成都陸軍學(xué)校和保定軍官學(xué)校就讀。畢業(yè)后因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活動而被押回原籍判罪,獲釋后到成都參加熊克武的護國軍,任連長。民國12年任川西北屯范軍M十一師一旅一團團長。民國14年,他率團進駐地屆江、法兩縣的中壩鎮(zhèn),將占據(jù)中壩鎮(zhèn)劫掠民眾的土匪肖少武、白云一伙趕回甘肅碧口老果。當時安縣與彰明交界的紫山、柏山一帶帶有土匪騷擾,搶劫中壩至綿陽道上的行商旅客。當年冬季,他派兩個營約八百余名士兵駐扎西屏場,深入山林圍剿土匪,為復(fù)興中壩商業(yè)創(chuàng)造了條件。次年,他著手整頓中壩市容,強令中壩正街(今解放上街、中街至自市口)商民拆除鋪面,后退二支左右統(tǒng)一新建一樓一底新式磚木結(jié)構(gòu)樓房,井設(shè)立中壩市政管理局,使市容煥然一新民國16年夏,他令江、出兩縣縣長征集民14000余人修筑了綿陽到中壩的40公里長的公路,促進了中壩商貿(mào)的繁榮。他為人豁達,喜愛書法,好珍藏物。駐防中壩期間,省主席劉文輝通令提賣官、公、會、廟產(chǎn)業(yè)以充軍響。他對江油竇圃山、觀霧山的廟戶不予提賣,僧眾謝稱他為“董太師”。他在圓山東岳峰半腰修筑“春臺”,整修“超然亭”,每年夏天要上山避暑。民國16年他升任旅長。圃山半山上“別有天”三個大字即將湮滅,民國19年,他令縣公安局長霎幼樵從二三十里以遠的北城鄉(xiāng)采辦四塊巨大的天然石板,專門在涪江上渡口修筑一座臨時便橋,將四塊巨石用人工運上圃山,令秘書尹莊伯書“別有天”三字,塔十架用人工將巨石鑲上崖壁。全部工程費用,相傳比四塊鍍金巨用還要昂貴。次年他升任為師長。民國21年,劉(文輝)、田(頌堯)發(fā)動省門大戰(zhàn),他及下級官佐力勸孫展主和,后劉文輝以重金買查倒戈,他不為所動。1937年9月,他率部隨孫展經(jīng)川陜公路出川抗日。在山西抗日前線,董任四十一軍副軍長,常請朱德總司令為自己部下講八路軍的戰(zhàn)斗作風(fēng)和游擊戰(zhàn)術(shù)。民國26年5月率部在信陽阻擊日軍,多處受傷后仍堅守前線指揮所,部屬勸他回川休養(yǎng),他謝絕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不打敗日寇是軍人之恥!”樊城民眾送給他“指揮若定”、“運籌萬里”、“保家衛(wèi)國”等錦旗。全國內(nèi)戰(zhàn)開始,查任第五綏靖區(qū)署副主任。1947年四川治病,曾對好友夏斗民、韓伯慶等說:“我再也不打內(nèi)戰(zhàn)了!”同年秋,其任用駕機來感,勸他飛臺灣,被謝絕。次年春,中共川西地下黨負責人胡春鋪通過夏斗勇等要董掩護地下黨,策反十六兵團起義。他于12月上旬回到十六兵團,設(shè)法使孫震離開部隊,聯(lián)絡(luò)兵團參謀長祉廟、122師師長熊順義等將部隊集結(jié)什邡,逃脫兵團司令孫元良的“鴻門宴”,于22日率部在什邡起義。解放后的1954年冬,董被選為全國政協(xié)第二屆特邀代表赴京開會,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朱德總司令的熱情接待,并發(fā)表對臺講話。會議期間一發(fā)高血壓和心肌梗塞,搶救無效而病逝于北京飯店,舉行追悼會后葬于八寶山公墓,終年六十三歲。

       附:《軍委關(guān)于同意對董宋珩羅廣文兩部實行混編的電報(一九五○年七月十五日)》

粟唐周張并告陳饒:

       午寒電悉。既然董羅亦有思想準備,我們同意你們的混編辦法,但請你們注意混編時的政治說服工作,使董羅及其干部感到滿意,以便爭取他們進步和安心工作。

       軍委

       七月十五日

       根據(jù)毛澤東手稿刊印。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

       注釋:

       董宋珩、羅廣文,原國民黨政府軍將領(lǐng)。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董宋珩、羅廣文先后率部在成都地區(qū)起義,起義后部隊開到華東地區(qū)進行改編。

       粟,指粟裕,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華東軍區(qū)副司令員。

       唐,指唐亮,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qū)政治部主任。

       周,指周駿鳴,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副參謀長、華東軍區(qū)副參謀長。

       張,指張震,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參謀長、華東軍區(qū)參謀長。

       陳,指陳毅,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司令員、華東軍區(qū)司令員。

       饒,指饒漱石,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政治委員、華東軍區(qū)政治委員。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15 18:09
本帖最后由 老吳- 于 2015-6-14 22:24 編輯

廚房

(, 下載次數(shù): 64)
廚房上的雨漬

(, 下載次數(shù): 70)

多處裂口

(, 下載次數(shù): 68)

后門

(, 下載次數(shù): 64)

客廳中的墻壁

(, 下載次數(shù): 83)

裂縫

(, 下載次數(shù): 84)

裂開的山墻

(, 下載次數(shù): 60)

霉變的頂棚

(, 下載次數(shù): 57)

能進陽光的裂縫

(, 下載次數(shù): 60)

前門

(, 下載次數(shù): 67)

墻上裂縫

(, 下載次數(shù): 69)

拖檐

(, 下載次數(shù): 66)

蚊帳打傘

(, 下載次數(shù): 60)

蚊帳上打傘

(, 下載次數(shù): 73)

修補的裂口

(, 下載次數(shù): 75)

雨后霉變的頂棚

(, 下載次數(shù): 63)

雨淋的墻壁

(, 下載次數(shù): 48)

炸裂的墻壁

(, 下載次數(shù): 72)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24 09:26
如果吳老先生還健在的話,今年9月3日可去北京參加閱兵了。
作者: 大東東    時間: 2015-6-24 21:24
為國家作貢獻.不管了,只管自己賣土地。
作者: 大東東    時間: 2015-6-24 21:27
為國家作貢獻.不管了,只管自己賣土地。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5-6-25 11:50
    有人說今年閱兵已經(jīng)邀請了部分國民黨老兵觀禮,我認為那是日哄人的。大家想想看,僅從吳老先生來看,他當年參加軍隊時,抗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開始兩年了。按說他那個年齡還不算大。但是如果他能活到今天已經(jīng)是96歲了。現(xiàn)在邀請抗戰(zhàn)老兵參加觀禮,你覺得可能嗎?所以昨天我看電視中說88歲的人當年參加開會討論抗日什么什么,但從年齡上能算得過來嗎?
作者: 七星茶    時間: 2015-6-26 11:45
88歲怎么算不過來,你好好算一下15算當兵他就抗戰(zhàn)四年了!15歲剛好是1942年
作者: 七星茶    時間: 2015-6-29 10:53
七星茶 發(fā)表于 2015-6-26 11:45
88歲怎么算不過來,你好好算一下15算當兵他就抗戰(zhàn)四年了!15歲剛好是1942年

常委會開不了,班委會開不了嗎!
作者: 老吳-    時間: 2016-10-15 15:22
抗戰(zhàn)老兵遺孀顏老太太的房子在2016年終于還是倒塌了。




歡迎光臨 隨州網(wǎng) (http://www.meiju99.cn/) Powered by Discuz! X3.4